【2023年學科建設典型案例1】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師團隊

發布時間:2023-11-22

高玉峰教授領銜的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凝聚39名優秀中青年教師,長期緻力于土木工程防災減災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

團隊重視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近五年,培養的學生中,約200名投身艱苦行業和國防建設,35人赴雲南新疆等地。學生獲全國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2項,省優博論文2篇、優碩論文5篇、優專碩論文3篇。團隊成立創客空間、科創中心,指導學生獲美國和加拿大國際土木工程競賽冠軍2項、亞軍3項。團隊成員帶頭擔任挑戰杯”“互聯網+”指導老師,學生在國家、省級創新競賽中獲獎44人次,其中挑戰杯國賽銀獎1項、省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互聯網+”省賽獎4項。

團隊成員聚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潛心基礎研究,破解山區河谷應力奇異的瓶頸難題,建立高山峽谷地震波動理論,研發高山峽谷地區橋梁和邊坡抗震技術,攻克川藏鐵路列衣大橋、雅拉河大橋等控制性橋梁抗震輸入難題,及古水電站和滇中引水等高陡邊坡穩定控制難題,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安全。團隊還積極投身社會服務,連續深入沂蒙老區22年,解決沂蒙老區病險土壩抗震加固技術與經濟難題。近五年,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項目47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發表SCI論文430篇,授權發明專利320件,出版學術專著10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級一等獎5項。

良渚遺址被習總書記稱為是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團隊成員3年間走遍了與水壩相關的每一座山。在良渚申遺沖刺階段,團隊成員臨危受命,自籌經費開展科學論證,發現大壩關鍵證據溢洪道和壩前淤積,論證11座大壩擋水功能,徹底打消聯合國評審專家質疑,世界考古界因隻有國家才能有組織實施宏偉的大壩工程而認同了良渚古國,并以國家形态認同良渚文明。團隊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夯實文化自信根基,被中央電視台、新華日報等重點報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