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建生,男,1955年11月出生,漢族,江蘇泗陽人,博士生導師。1992年破格晉升為教授,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進入國家“百千萬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大壩安全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協調員,江蘇省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測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原子能農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五屆理事。曾任河海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河海大學科技處副處長(兼)。河海大學同位素水文研究所所長,江蘇省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十一屆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常委,九三學社江蘇省直屬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九三學社河海大學基層委員會主委。
2004年11月在英國《自然》雜志(NATURE)上發表了“地下水維系沙丘景觀”的論文;2009年3月在國際著名地學期刊《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了“絲綢之路上的上升泉”,該文被《自然-地球科學》選為研究亮點進行了專題介紹,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2009年4期的“Research Highlights”專欄中。陳建生教授長期從事同位素水文學和岩體裂隙滲流等交叉學科的科學研究及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原子合作項目、國家重點項目和重要工程等6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2等獎2項、3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1等獎3項;在《Nature》、《Geology》《GRL》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
建立了大壩、隧道工程、水庫滲漏探測理論模型與方法,首次提出了堤防滲流管湧發生後産生集中滲漏通道的機理;利用虛拟熱源法研究壩基裂隙岩體中存在的集中滲漏通道;建立了存在垂向流條件下廣義的井中示蹤劑稀釋物理模型;成功研制了“單井同位素示蹤地下水流向流速儀”,與國際上同類儀器相比設計新穎,填補了當時我國的測井空白。發明的示蹤儀及其相關的方法已廣泛用于水利工程、水資源調查、采礦、環保等國家重點工程中,并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支持下,成功應用于西班牙、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等國家的大壩滲漏探測中。
将同位素示蹤方法成功推廣到地下水循環、水利工程與水文地質勘察等領域,同時在同位素測試儀表、測量方法、測試理論及其工程應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創新性成果。2009年6月上旬在中國科協主持的學術沙龍中,陳建生報告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中國北方沙漠中可能存在着深循環水,從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地下水深循環的觀點,打破了地下水僅限于在上地殼循環的傳統水文地質理論。中國西藏内流區每年有超過1000億立方米的冰雪融水滲漏到了北方鄂爾多斯、華北平原與内蒙古高原一帶,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等幾十條河流與湖泊都是由青藏高原的滲漏水所補給的,地下水經深循環水由岩石圈中的滲漏通道通過深循環補給到北方地區。陳建生認為,中國北方的沙漠中存在着深循環的水,在地幔岩石圈中存在低溫的導水通道,根據地下水深循環理論,2014年,在阿拉善右旗地區打下的8口井,湧水量接近1萬方/日,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标準,其中4口井水質達到富锶型礦泉水标準。
研究方向
1. 土水相互作用微觀機制與岩土滲透破壞理論
2. 堤壩與隧道工程滲漏探測理論與方法
3. 同位素水文學在岩土、水利工程及水循環過程中的應用
4. 非飽和土滲透性試驗與機理研究
主講課程
1. 滲流理論與測試
2. 高等土力學
3. 同位素水文學
4. 博導專題講座
獲獎情況
1. 科研成果獎
(1) “壩基滲流場探測中多含水層穩定流混合井流理論與綜合示蹤法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1996) (排名第一);
(2) “單井同位素示蹤地下水流向流速儀”,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9) (排名第一);
(3) “重大水工混凝土結構隐患病害檢測與健康診斷”,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 (排名第四);
(4) “單井同位素示蹤地下水流向流速儀”,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排名第一);
(5) “重大水工混凝土結構隐患病害檢測與健康診斷研究”,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 (排名第四);
(6) “岩土體滲流破壞多場耦合機理與滲控關鍵技術”,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 (排名第二)。
(7) “同位素及天然示蹤法探測壩基滲流場研究”,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 (排名第一);
(8) “廣義稀釋法及非汛期堤壩滲漏示蹤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 (排名第一);
(9) “小浪底水利樞紐左岸山體滲漏探測同位素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 (排名第二);
2. 榮譽獎
(1) 中國農學會“第二屆青年科技獎” (1990);
(2)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号(1990);
(3) 中國科協“第二屆青年科技獎” (1990);
(4)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
(5) 首屆中國青年科技創業獎(1994);
(6) 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1996);
(7)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号(1996);
(8) 國家“百千萬工程”第1、2層次培養對象(1998);
(9) 江蘇省“333”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1998);
(10) 第二次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
(11) 江蘇省科協“第五屆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号(2002);
(12) 江蘇省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 (2005) 。
主要學術兼職
1. 國際原子能機構亞太地區核科技合作協定(RCA) 項目“RAS/8093” 中國協調員
2. 江蘇省力學學會理事
3.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測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4. 江蘇省原子能農學會常務理事
5. 江蘇省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五屆理事
代表性論文、論著
1. 代表性SCI論文
(1) Chen J S, Li L, Wang J Y, et al. Water resources: 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 Nature, 2004, 432(7016): 459-460.
(2) Chen J, Wang C Y, Tan H, et al. New lakes in the Taklamakan Deser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2, 39(22).
(3) Jian Sheng Chen & Chi-yuen Wang, Rising springs along the Silk Road, Geology, 2009, 3. 2009, 37:243~246.
(4) Chen J, Liu X, Sun X, et al. The origin of groundwater in Zhangye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using isotopic signature. Hydrogeology Journal, 2014, 22(2): 411-424.
(5) Huang P, Chen J*. Recharge sources and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e coal-mining district of Jiaozuo, China. Hydrogeology Journal, 2012, 20(4): 739-754.
(6) Chen J, Liu X, Wang C, et al.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groundwater in the Ordos Basin of norther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2, 66(2): 505-517.
(7) Chen J, Zhao X, Sheng X,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megadunes and lak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ner Mongol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24): 3026-3034.
(8) Jiansheng C, Xia Z, Xuefeng S, et al.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indicating the water recharge to lakes and immovable megadun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05, 79(4): 540-546.
(9) Chen J S, Sun X X, Gu W Z, et al. Isotopic and hydrochemical data to restrict the origin of the groundwater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Northern China. Ge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12, 50(5): 455-465.
(10) Wang S, Chen J*, Luo Y, et al. Experiments on internal erosion in sandy gravel foundations containing a suspended cutoff wall under complex stress states. Natural hazards, 2014, 74(2): 1163-1178.
(11) Wang S, Chen J*, Sheng J, et al.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stress state and grain composition affecting internal erosion in soils containing a suspended cut-off wall.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5: 1-11.
(12) Jiansheng Chen, Shuang Wang, Yue Liang, Yuan Wang, Yulong Luo.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rosion mechanism of piping,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2015.
(13) Zhan L, Chen J*, Zhang S,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ongting Lake and surrounding rivers und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 Isotopes in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studies, 2015, 51(2): 255-270.
(14) Zhan L, Chen J*, Zhang S.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2H and 18O in the basin of Dongting Lake: impact of monsoon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2016, 307(1): 479-490.
(15) Wang T, Chen J*, Wang T, et al. Entropy weight-set pair analysis based on tracer techniques for dam leakage investigation. Natural Hazards, 2015, 76(2): 747-767.
2. 代表性中文期刊論文
(1) 黃德文, 陳建生, 陳 亮, 王 霜. 均質無黏性土流土發生機制室内模型試驗研究.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5, 34: 3424-3431.
(2) 王霜, 陳建生, 周鵬. 三層堤基中細砂層厚度對管湧影響的試驗研究. 岩土力學, 2015, 36(10): 2847-2854.
(3) 陳建生, 袁克龍, 王霜, 等. 細砂層埋深對堤基管湧影響的試驗研究. 岩土力學, 2015, 36(3).
(4) 王霜, 陳建生, 苌坡. 非均勻流與顆粒組成對管湧影響的試驗研究. 四川大學學報: 工程科學版, 2015, 47(6): 24-31.
(5) 詹泸成, 陳建生, 張時音, 洞庭湖湖區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水科學進展, 25(3)(2014), 327-335 (6) 王濤, 陳建生, 王婷. 熵權–集對分析模型探測堤壩滲漏, 岩土工程學報, 36(11)(2014), 2136-2143
(7) 陳建生, 楊光亮, 王婷, 何文政, 何海清, 陳茜茜, 内蒙古鄂爾多斯西北土壤水流動示蹤實驗及自流井群補給源讨論, 地球學報, 35(3)(2014), 365-374
(8) 陳建生, 陳茜茜, 王婷, 阿拉善沙漠濕沙層水分來源同位素示蹤, 水科學進展, 25(2)(2014), 196-206
(9) 陳建生, 張華, 王霜, 何文政, 袁克龍, 多層堤基中土層結構變化對管湧影響的試驗研究, 岩土工程學報, 36(12)(2014), 2213-2219
(10) 陳建生, 何海清, 王霜, 曾明明, 王婷, 何文政, 無黏性土管湧出砂及流量研究, 岩土力學, 35(3)(2014)
(11) 陳建生, 王婷, 陳茜茜, 劉曉豔, 鄂爾多斯自流盆地地下水來源争議問題讨論 , 地質論評, 59(5)(2013), 900-908
(12) 陳建生, 張志偉, 劉震, 季弼宸, 烏梁素海及周邊地區水源補給關系同位素研究, 水資源保護, 29(4)(2013), 12-17
(13) 陳建生, 季弼宸, 劉震, 張志偉, 張時音, 岱海接受遠程深循環地下水補給的環境同位素及水化學證據, 湖泊科學, 25(4)(2013), 521-530
(14) 陳建生, 劉震, 劉曉豔, 深循環地下水維系黃土高原風塵顆粒連續沉積, 地質學報, 87(2)(2013), 278-287
(15) 王霜, 陳建生, 黃德文, 何文政, 何海清, 土層結構對管湧發展影響的試驗研究, 岩土工程學報, 35(12)(2013), 2334-2341
(16) 陳建生, 高彬, 厲焘, 何文政, 沖擊試驗在堤壩滲漏通道探測中的應用研究,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32(5)(2013), 994-1000
(17) 陳建生, 何文政, 王霜, 何海清, 雙層堤基管湧破壞過程中上覆層滲透破壞發生發展的試驗與分析, 岩土工程學報, 35(10)(2013), 1777-1783.
(18) 孫曉旭, 陳建生, 史公勳, 譚紅兵, 劉曉豔, 蘇治國, 蒸發與降水入滲過程中不同水體氫氧同位素變化規律, 農業工程學報, 28(4) (2012), 100-105
(19) 韓磊, 陳建生, 陳亮, 帷幕灌漿擴散半徑及數值模拟的研究, 岩土力學, 33(7)(2012), 2235-2240
(20) 梁越, 陳亮, 陳建生, 考慮流固耦合作用的管湧發展數學模型研究, 岩土工程學報, 33(8)(2011), 1265-1270
(21) 梁越, 陳建生, 陳亮, 孔隙流動數值模拟建模方法及孔隙流速分布規律, 岩土工程學報. 33(7)(2011), 1104-1110
(22) 梁越, 陳建生, 陳亮, 沈堅強, 雙層堤基管湧發生發展的試驗模拟與分析, 岩土工程學報. 33(4)(2011), 624-629
(23) 黃平華, 陳建生, 基于多元統計分析的礦井突水水源Fisher識别及混合模型, 煤炭學報, 36(1)(2011), 131-136
(24) 王永森, 陳建生, 蒸發過程中飽和土壤水穩定同位素運移規律淺析,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42(1)(2010), 10-13
(25) 劉曉豔 陳建生, 孫曉旭, 氯離子示蹤法研究巴丹吉林沙漠降雨入滲補給量, 農業工程學報, 26(13)(2010), 146-149
(26) 林統, 陳建生, 陳亮, 土石壩下伏基岩交錯斷層導水示蹤研究,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8(supp.2)(2010), 3645-3652
(27) 王永森, 陳建生, 汪集旸, 降水過程中氫氧穩定同位素理論關系研究, 水科學進展, 20(2)(2009), 204-208
(28) 王新建, 曾長女, 許保田, 基于溫度場反分析的堤壩多個集中滲漏通道探測方法, 水利學報, 40(4)(2009), 486-491
(29) 劉長吉, 陳建生, 陳亮, 庫壩區地下水滲流場模式識别模型研究,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8(z1)(2009), 2808-2814
(30) 趙正信, 陳建生, 陳亮, 無黏性管湧型土的 BP 神經網絡判别法研究, 岩土工程學報, 30(4)(2008), 536-540
(31) 趙霞, 陳建生, 饒文波, 河西走廊盆地地下水的氦同位素指示, 地質學報, 81(4)(2007), 563-569
(32) 葉合欣, 陳建生, 放射性同位素示蹤稀釋法測定湧水含水層滲透系數, 核技術, 30(9)(2007), 739-744
(33) 童海濱, 陳建生, 汪集旸, 河道水體中氫氧穩定同位素組成的微分方程模型, 水科學進展, 18(4)(2007), 552-557
(34) 陸豔梅, 陳建生, 董海洲, 大壩滲漏傳熱模型及拉氏變換解, 岩土工程學報, 29(2)(2007), 274-278
(35) 劉長吉, 陳建生, 白蘭蘭, 裂隙岩體地區導熱–對流型溫度場垂向滲透系數的計算及分布特征研究,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6(4)(2007), 780-786
(36) 陳建生, 趙霞, 塔裡木盆地與北山高放廢物處置地質環境安全性對比分析,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6(z1)(2007), 3297-3303
(37) 鐘啟明, 陳建生, 陳亮, 裂隙岩體滲透張量的對稱性證明及主滲透性推導,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5(z1)(2006), 2997-3002
(38) 趙霞, 陳建生, 黑河流域地表水與地下水轉換關系的幾點質疑, 地球學報,26(B09)(2006), 309-311
(39) 王新建, 陳建生, 堤壩集中滲漏溫度場探測模型及數值試驗,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5(z2)(2006), 3794-3801
(40) 樊哲超, 陳建生, 董海洲, 模糊聚類方法研究堤壩滲漏, 岩土力學, 27(7)(2006), 1214-1218
(41) 樊哲超, 陳建生, 董海洲, 廣義示蹤稀釋模型中水平滲速計算公式再讨論, 岩土工程學報, 28(4)(2006), 432-435
(42) 樊哲超, 陳建生, 李世興, 環境同位素和模糊聚類法研究堤壩滲漏, 水科學進展, 17(1) (2006), 37-42
(43) 陳建生, 董海洲, 陳亮, 用環境氫氧同位素示蹤方法研究新安江大壩滲漏, 核技術, 28(3)(2005), 239-242
(44) 陳建生, 趙霞, 盛雪芬, 同位素地球化學方法研究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與湖泊水補給源, 地質學報, 79(4)(2005), 576-576
(45) 陳建生, 董海洲, 吳慶林, 虛拟熱源法研究壩基裂隙岩體滲漏通道,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4(22)(2005), 4019-4024
(46) 劉建剛, 陳建生, 陳亮, 小浪底緩傾角結構壩基的滲漏及示蹤探測研究,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3(8)(2004), 1339-1343
(47) 顧慰祖, 陳建生, 汪集旸, 巴丹吉林高大沙山表層孔隙水現象的疑義, 水科學進展, 15(6)(2004), 695-699
(48) 陳建生, 楊松堂, 劉建剛, 環境同位素和水化學在堤壩滲漏研究中的應用,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3(12)(2004), 2091-2095
(49) 陳建生, 楊松堂, 凡哲超, 孔中測定多含水層滲透流速方法研究, 岩土工程學報, 26(3)(2004), 327-330
(50) 董海洲, 陳建生, 利用溫度示蹤方法探測基坑滲漏,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3(12)(2004), 2085-2090
(51) 陳建生, 凡哲超, 汪集旸,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其下遊地下水同位素分析, 地球學報, 24(6)(2004), 497-504
(52) 陳建生, 董海洲, 凡哲超, 示蹤法對小浪底壩區繞壩滲漏通道的研究, 長江科學院院報, 21(2)(2004), 14-17
(53) 劉建剛, 陳建生, 基岩滲漏成因病險堤壩的兩個典型實例,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2(4)(2003), 683-688
(54) 陳建生, 董海洲, 陳亮, 采用環境同位素方法研究北江大堤石角段基岩滲漏通道, 水科學進展, 14(1)(2003), 57-61
(55) 劉建剛, 陳建生, 雙層結構堤基滲透變形發展過程的數值模拟, 岩土力學, 23(6)(2002), 706-708
(56) 陳建生, 董海洲, 井中測定流速廣義示蹤稀釋物理模型, 水利學報, 33(9)(2002), 100-107
(57) 陳建生, 劉建剛, 北江大堤石角堤段滲漏探測分析, 岩土工程學報, 24(4)(2002), 436-441
(58) 陳建生, 董海洲, 李興文, 周華文, 新安江右壩裂隙岩體滲流同位素示蹤研究, 水科學進展, 12(3)(2001), 336-342
(59) 陳建生, 李興文, 趙維炳, 堤防管湧産生集中滲漏通道機理與探測方法研究, 水利學報, 31(9)(2000), 48-54
(60) 陳建生, 王媛, 趙維炳, 鑽孔與岩體裂隙斜交滲流場井流理論與示蹤方法研究, 水利學報, (12)(1999), 43-47
(61) 陳建生, 王媛, 趙維炳, 裂隙岩體滲流井流理論及同位素示蹤方法研究, 水利學報, (11)(1999), 20-24
(62) 陳建生, 杜國平, 多含水層穩定流非幹擾多孔混合井流理論及示蹤測井方法, 水利學報, (5)(1997), 60-65
3. 代表性論著
(1) 陳建生,董海洲,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
(2) 劉光堯、陳建生,同位素示蹤測井,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科研項目
1. 北京海子水庫南付壩測滲試驗(1986)
2. 雲南紅河大寨水庫壩基灌漿帷幕中的應用(1987)
3. 山東東阿縣艾山黃河段河堤測滲試驗(1987)
4. 山西太古郭堡水庫土壩檢查注漿效果試驗(1988)
5. 廣東英德楓樹坪水庫大壩滲漏探測(1991)
6. 廣東從化蓄能電站示蹤測滲試驗(1991)
7. 蘭州八盤峽水電廠右壩滲透流場探測(1992)
8. 浙江湖南鎮大壩右壩繞壩滲漏通道探測(1993)
9. 浙江新安江水電廠右壩繞壩滲流及通道測試(1993)
10. 甘肅省鹽鍋峽水電廠右壩山體滲透流場探測(1995)
11. 山東半島地下水庫(1998)
12. 劉家峽水電站整壩段繞壩滲流場同位素示蹤探測項目(1998)
13. 同位素示蹤三峽大壩施工期開展同位素示蹤探測與計算滲漏及防滲效果的調研項目(1998)
14. 廣東省北江大堤石角段同位素綜合示蹤探測滲流場項目(1999)
15. 龍羊峽水電站滲流場同位素示蹤探測(第一期)項目(1999)
16. 碧口水電站滲流場同位素示蹤探測項目(1999)
17. 新安江右壩裂隙滲流探測(2000)
18. 國際原子能機構TC援助項目:低水位條件下預測堤壩管湧同位素示蹤方法研究(2001-2002)
19. 烏溪江左壩肩滲流場探測(2001)
20. 高水河堤壩滲漏探測(2002)
2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裂隙岩體滲流能量傳遞熱源法及示蹤理論研究(2002)
2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水工混凝土結構隐患病害檢測與健康診斷研究(2002)23. 水利部創新項目:同位素方法研究黑河流域地表水與地下水轉換規律(2002)
24. 水利部重點項目:黃壁莊水庫副壩塌坑原因同位素示蹤探測分析(2002)
25. 水利部重點項目:黃河小浪底左壩滲漏通道同位素示蹤方法探測與研究(2003)
26. 湖北省重點項目:清江水布垭岩溶地區左壩肩同位素方法研究帷幕優化(2003)
27. 唐山陡河水庫左壩肩滲漏探測(2003)
28. 國際原子能機構TC援助項目:黑河流域地表水與地下水轉換規律(2003-2004)
29. 南京地鐵三山街站滲流場監測(2004)
30. 廣州地鐵滲流場異常及滲漏通道探測分析(2005)
31. 國家電力總公司:新疆伊裡吉林台大壩滲漏探測(2006)
32. 廣東核電科技項目:嶺澳水庫繞壩滲漏同位素示蹤滲漏探測(2007)
33. 水電總公司黃河上遊分公司重點項目:龍羊峽水電站滲流場同位素示蹤探測(第二期)(2008)
34. 新奧集團科研項目:新奧集甯煤礦滲漏探測同位素探測(2009)
35. 廣東核電加固項目:嶺澳水庫大壩灌漿加固(2010)
36. 博士點基金項目:堤壩管湧臨界孔隙流速判别及其破壞機理研究 (2010)
37. 察汗烏蘇水電站滲漏調查(2011)
38. 烏海開發區重點項目:烏海水源地調查(2011)
39. 江雄水庫滲漏探測(2011)
40. 烏蘭察布煤氣化地下水來源調查(2011)
41.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長江中遊通江湖泊江湖關系演變及環境生态效應與調控(2012)
42. 阿拉善右旗水源地調查(2013)
43. 二連浩特水源地同位素分析(2014)
44. 仁宗海大壩滲漏通道模型開發研究(2015)
4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熱力學信息熵理論的岩土體滲流場研究(2015)
研究生培養
1. 已培養
(1) 碩士:李興文、焦月紅、胡如軍、楊松堂、餘波、陳亮、李廣場、葛建、從建、崔榮方、鐘啟明、陸豔梅、車友明、白蘭蘭、劉長吉、李軍華、戴雙慶、郭國林、董德中、何松雲、唐泉湧、龔永康、王開材、王婷*、張培、吳勇、趙正信、朱前林、黃春晖、張開普、劉洋、沈堅強、KieuMinhThe(留學生)、肖軍、王宇銘、趙迪、張茜、費道花、張小燕、程渭、徐紀廷、侯超虎、韓磊、張澤琳、厲焘、耿金、張志偉、陶文成、王蒙、高彬、許波琴、章學俊、陳武、易進翔、劉震、王慶慶、季弼宸、王晶、張令、柴文可、羅日洪、楊光亮、陳茜茜、何海清、何文政、曾明明、王婷**、袁克龍、苌坡、張華、馬景健、彭靖
(2) 博士:劉建剛 、董海洲、凡哲超 、趙霞、王新建、葉合欣、童海濱、李興文、孫營營、譚忠成、王永森、林統、梁越、孫曉旭、劉曉豔、黃平華、姜三元、史傳泰、梁經緯
2. 正在指導
(1) 碩士生
張家甫、張超、劉光、趙洪波、趙智、王超、陳亞飛、何會祥、張健、王彥超、江巧甯、鄭欣虹
(2) 博士生
李剛、王霜、徐燚、葛建、詹泸成、黃德文、王濤、謝飛
聯系方式
地址:210098,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西康路1号,河海大學岩土工程科學研究所
辦公室: 土木交通學院 岩土樓 411
電話: 025-83787734
電子郵件:jschen@hhu.edu.cn